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森林(试行)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damage:Forest (trial)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2 年 7 月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 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障公众 健康,规范涉及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制定本技术文件。
本技术文件规定了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文件的附录 A~ 附录 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技术文件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制定。
本技术文件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本技术文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本技术文件实施之前发生的森林生态环境损害的鉴定评估继续参照 现有标准和技术文件开展,损害持续至本技术文件实施之后的除外。
本技术文件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解释。
本技术文件规定了涉及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技术文件适用于因破坏生态或污染环境行为导致的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本技术文件不适用于核与辐射事故导致的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不适用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T 26424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T 38360 裸露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GB/T 3858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GB/T 38590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程
GB/T 39791. 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1 部分:总纲
GB/T 39791.2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总纲和关键环节 第 2 部分:损害调查
GB/T 39792. 1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环境要素 第 1 部分:土壤和地下水
GB/T 50885 水源涵养林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097 水土保持林工程设计规范
GB/T 51085 防风固沙林工程设计规范
GA/T 1686 法庭科学 现场伐根测量方法
HJ 710. 1 |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
陆生维管植物 |
HJ 710.3 |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
陆生哺乳动物 |
HJ 710.4 |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
鸟类 |
HJ 710.5 |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
爬行动物 |
HJ 710.10 HJ/T 166 |
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大中型土壤动物 |
LY/T 2011 |
林业主要有害生物调查总则 |
LY/T 2241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规范 |
LY/T 2242 |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
LY/T 2407 |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规范 |
TD/T 1036 |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
DB11 T478 |
古树名木评价标准 |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林规发〔2016〕58 号)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文件。
3.1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 forest environmental damage
由于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行为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演替等过程的不利改变,以及森林生
态系统服务的降低或丧失。
3.2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事件 forest environmental damage incidents
由于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非法采矿及采砂采土、违规工程建设、违法采挖移植、有害生物损害、 人为火灾、违规旅游开发等生态破坏行为或污染物排放倾倒等环境污染行为,造成森林立地条件或生境 质量下降、物种数量减少、结构受损、生态服务功能降低甚至丧失的事件。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采用 GB/T 39791. 1 确定的工作程序开展,鉴定评估程序见图 1 。具体 内容包括:
a) 工作方案制定
掌握森林生态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内容、范围和方法, 查阅所在区域的主要植被和生物状况背景资料,编制鉴定评估工作方案。
b) 损害调查确认
开展森林基本状况调查,主要对物种与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调查,确定物种组成与主要服务功能的基 线水平,判断森林植被与其他生物的种类、数量、结构以及服务功能是否受到损害。
c) 因果关系分析
分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行为与森林生态环境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d)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化
筛选确定森林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指标,对比评估指标现状与基线,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和程 度,计算生态环境损害实物量。确定恢复目标,制定基本恢复方案,基于等值分析原则,量化期间损害, 制定补偿性恢复方案。
e) 森林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化
基于等值分析原则,编制并比选森林生态环境恢复方案,计算恢复费用;不能恢复的,根据实地调 查情况,采用适用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化方法计算森林生态环境损害数额。
f)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编制
编制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报告书,根据需要建立鉴定评估工作档案。
g) 生态环境恢复效果评估
定期跟踪森林生态环境的恢复情况,全面评估恢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于未达到预期目标的, 应分析原因并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直至达到预期目标。
图 1 鉴定评估程序
5.1 基本情况调查
通过资料收集、遥感影像分析、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现场踏勘等方式,了解评估区的自然环境与 社会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海拔、气候、土壤类型、水文和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条件,调取 损害区域受损前后的遥感影像,初步分析森林生态环境的损害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掌握森林生 态环境损害的基本情况,明确森林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获取受损区域的生态保护规划以及生态功能区划、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土地 利用类型与历史以及污染或破坏行为发生前的森林资源调查资料。
5.2 编制工作方案
根据所掌握的初步调查数据、损害情况以及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信息,初步判断森林生态环境的损 害范围与类型,根据鉴定评估需求,明确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内容,设计工作程序,通过调研、 专项研究、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鉴定评估工作的具体方法,制定工作方案。
6.1 确定调查指标
根据森林生态环境事件的类型与特点,选择相关指标进行调查、监测与评估,各类型事件主要调查 指标见表 1。
6.2 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行为调查
对于生态破坏行为,了解破坏方式、地点等基本情况,查明生态破坏行为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 持续时长、频次和强度、破坏面积、损害类型等,收集生态破坏活动对森林造成影响的相关证据材料。 对于违规旅游开发等生产经营活动,调查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时间和活动强度等;对于违规开采地下水 可能导致的林木生长影响,开展地下水水位、流量、开采量、使用量等指标的监测;对于有害生物损害, 调查有害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和活动范围。主要生态破坏行为包括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非法采矿 及采砂采土、违规工程与房地产建设、违法采挖移植、违规开采地下水、有害生物的人为引入与扩散、 火灾、违规旅游开发等。
对于环境污染行为,了解污染物性质及污染来源,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情况,调查废 气或废水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频次与持续时间以及污染物类型,固体废物的倾倒或填埋量、 倾倒或填埋的持续时间、废物的危险或有毒等特性,必要时对废气或废水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固体废物 的污染物组分与浓度进行检测分析。对于调查时污染行为或影响仍在持续的,参照 GB/T 39791.2 以及 相关监测技术规范对森林所在的大气、地表水与沉积物以及土壤与地下水环境开展必要的环境质量监测, 明确污染物组成与含量。常见环境污染行为包括在森林及其周边违规排放废气或废水、倾倒填埋固体废 物、尾矿泄漏等。
表 1 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环境事件调查推荐指标
事件类型 |
森林结构 |
生态服务功能 |
环境质量 |
|||||||||||||||||
面积 |
物种 组成 |
数量 |
生长 情况 相关 指标 |
土壤 |
产品 供给 |
支持 |
调节服务 |
文化服务 |
排放 /倾 倒量 |
污染物浓度 |
||||||||||
面积 /体 积 |
理化 性质 |
林木、 林 副 产品 |
生物多样性维持 |
水源 涵养 |
土壤 保持 |
防风 固沙 |
气候 调节 |
固碳释 氧 |
休闲 娱乐 |
景观 |
环境 介质 中 |
生物 体内 |
||||||||
种类、 数量 |
栖息地 面积 |
服务 量参 数 |
服务 量参 数 |
服务 量参 数 |
服务 量参 数 |
服务量 参数 |
休闲 娱乐 频次 |
旅游 人次 |
||||||||||||
生态 破坏 事件 |
采伐毁林 |
++ |
++ |
++ |
++ |